股融贷
钟文华
(一)汉字的构形演变与释义传承,往往蕴含思想寄托与价值导向。
“廉”在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明确字形,其战国时期写法由“广”(表示与房屋、居所相关)和“兼”组成。
《说文解字》对“廉”的解释为“仄也”,这里的“仄”并非“狭窄”,而是“侧倾”,有物体边缘“倾斜、棱角分明”之意,突出其规整、不圆滑的特点。基于棱角分明、方正不曲的含义,“廉”逐渐引申出对品行端正、节俭不贪品质的描述。
此外,《说文解字注》中对“叛”的解释为“半反也。反、覆也。反者叛之全。叛者反之半。”意为“叛”是部分反叛,“反”是完全反叛。腐败就是不能坚守初心的中途背叛。
“廉者,政之本也。”清正廉洁,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,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政治品质。
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建立的政党,其先进性、纯洁性特质,注定了与腐败水火不容,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。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,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,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,把以权谋私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。
廉洁,是刀刃向内的勇气、清清白白的风气、无私无畏的大气,更是信念坚定的底气。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,恪守清廉底线,本质上是对崇高信仰的笃行、对党组织的同心聚力、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守护、对先贤清德的传承,其中蕴含着坚守之美。
廉洁是对坚定信仰的实践。正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理想信念转化为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行动自觉。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救灾中始终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、唯独没有他自己”,让信仰在廉洁奉公中熠熠生辉;黄大发带领村民凿渠脱贫中拒绝任何特殊待遇,以廉洁底色托举着“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”的信仰追求;张桂梅在大山深处办学育人中始终甘守清苦股融贷,让信仰在无私奉献中绽放光华……这些鲜活事例印证:当对人民的赤诚、对事业的执着深植于心,便会生发出抵御诱惑、坚守底线的内在力量。
廉洁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注解。20世纪初,中国政坛风云激荡,各式政党争相问世,如今绝大多数已风流云散,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的50多人发展为世界规模最大政党,依旧生机勃发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便是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将“纪律”写入基因,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,西柏坡立下“六条规定”……严明的纪律始终是党的生命线。
廉洁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护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我们不舒服一点、不自在一点,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、满意度就高一点,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。”《尚书》有云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观,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经历,让他深刻理解“人民”二字的千钧分量;在十八洞村提出“精准扶贫”理念、在大凉山与彝族群众围坐火塘话家常,展现的正是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赤子情怀。
廉洁是对先贤清德的传承。《周礼》提出考查官吏的“六廉”——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,作为官员廉洁奉公的行为规范与整饬吏治的参考标准。孔子主张“见利思义”“行己有耻”“欲而不贪”,提出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;孟子言“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?”“可以取,可以无取,取伤廉”;老子则说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”。这些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廉洁观提供了深厚文化滋养。
回望来时路,廉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本色。新时代赶考路上,我们更需以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定力守护初心,用“不要人夸颜色好”的品格践行使命,让廉洁清风持续吹拂、正气永驻。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更是对人民期待的庄严回应。
(二)修德与廉洁互为表里、彼此成就,都是中华民族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。
《礼记》中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将“修身”置于“治国平天下”之前,足见其分量之重。
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的品德修养,他指出:“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,也是共产党人的‘心学’。”
加强党性修养是修德的重要体现。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政治修养、理论修养、道德修养、作风修养、纪律修养等,才能坚定理想信念,保持对党的忠诚与对人民的赤诚。
我们要在理论学习中淬炼信仰,让理想信念如淬火精钢,经得住岁月磨洗;在躬身实践中涵养为民情怀,让务实清廉的作风如春风化雨,浸润群众心田;在正身律己中划定行为边界,让铁的纪律似金刚铠甲,抵御歪风侵蚀。如此,方能让廉洁之花在心田灼灼绽放。
(三)读书是干部修德的重要途径股融贷,亦是养生之道。
习近平总书记“最大的爱好是读书”,也要求领导干部“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”。
读书能避免浅陋直白,让心灵丰盈。《论语》《尚书》等古籍蕴含的智慧,能帮助我们学习换位思考、体会处世道理,能帮助我们提升心智、正确待人接物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读书可防止浮躁贪婪,让心灵宁静淡泊。老子说“祸莫大于不知足”,孟子言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。研读这些经典,干部能从古代先贤那里汲取智慧、沉淀自我,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。
读书还能消除烦恼郁闷,让心灵愉悦平和。面对压力时,一本好书宛如温暖炉前的火光,能驱散心中阴霾。当干部以读书为乐,便能在书香中滋养身心,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,以更纯净的心灵坚守廉洁从政的初心。
(四)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,而且关系党风政风。”以廉洁文化齐家是廉洁从政的重要保障。
从古至今,诸多名门以良好家风传承于世。包拯以“清廉”著称,其家训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”,警示子孙坚守廉洁;《朱子家训》的作者以通俗浅白的语言,将儒家伦理中的修身、齐家之道具体化,其中蕴含的清廉、勤俭、孝悌等理念,成为很多家庭的行为规范,流传广泛且影响深远;林则徐家风严谨,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不仅是其人生准则,更成为林家后人的精神信条。
反观一些干部,走向腐败往往与家风不正密切相关。个别干部纵容亲属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,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。我们应从中汲取教训,以廉洁文化齐家,严格要求亲属子女,让家庭成为廉洁的港湾而非腐败的温床。
(五)文旅领域凭借丰富资源与广泛影响力,成为传播廉洁文化的重要平台。
文旅资源是一座蕴含廉洁文化的宝库。博物馆里,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,背后就有着古代清官廉吏刚正不阿、清正廉洁的故事;文化馆中,优秀文艺作品所展现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,不乏对廉洁品质的推崇;图书馆内,众多经典书籍更是深入探讨廉洁的内涵与意义。
旅游景区在廉洁文化传播方面,也有着独特优势。众多旅游景点记录着廉洁奉公故事。游客参观纪念馆、故居等处,便能在身临其境中感悟和汲取廉洁力量。将廉洁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旅游线路设计,打造诸如“清风之旅”这般的特色旅游产品,可使游客在休闲旅游时,自然地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,让廉洁理念在心中悄然扎根。
通过文旅工作与廉洁文化的深度融合,并利用新媒体平台,通过短视频、网络直播等形式,让廉洁文化以更生动、便捷的方式走进大众,有助于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,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文化支撑。
(六)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既要以制度刚性筑牢廉洁根基,也要以文塑魂,涵养廉洁自觉。
中央八项规定以“一子落”推动“满盘活”,如一场持续浸润的春雨,让崇廉拒腐的种子在人们心田持续扎根生长,使廉洁自律从制度要求渐变为社会共识,从行为规范升华为价值追求,凝聚成风清气正的时代气象。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约束,将廉洁从政的要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,有力促进了党员干部精神状态、素质能力提升。
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十年磨一剑,这把“利剑”始终悬在作风建设的关键处,既斩除显性的贪腐病灶,也剔除隐性的作风顽疾。它提醒着每一位干部:廉洁不是一阵子的“表演”,而是一辈子的“修行”;不是对别人的“要求”,而是对自己的“律令”。唯有把规定刻在心上、落在行上,方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,在时代浪潮中永葆本色。
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是对初心的守护,对民心的敬畏。无论是勤俭节约的清风、公平正义的阳光,还是深入基层的暖流,都印证着一个朴素的道理:廉洁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体现在每一次决策、每一次服务、每一次自律中,最终汇聚成赢得民心的磅礴力量。
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管党治党的制度利器,也是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廉洁自律没有休止符,而文化的浸润恰是征程中持久的滋养。
A+
A-股融贷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