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文化馆“土味书屋”里的书架上方道配资,关于渭河、渭源的政治、历史、人文、地理、民俗、宗教、非遗等书籍整齐排列,几名青年职工正捧着泛黄的古籍看得入神,书页间夹着的手绘纹样图,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柔和的光泽。这是渭源县总工会打造的职工书屋日常一景。
职工书屋作为工会服务职工的重要文化阵地,在提升职工素质、丰富精神生活方面意义重大。然而,传统职工书屋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。渭源县总工会立足本地实际,创新提出“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、以文感人”的建设理念,将职工书屋建设与渭河文化传承紧密结合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职工书屋建设模式。
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渭源职工书屋建设的鲜明特色。走进“土味书屋”方道配资,仿佛踏入了渭河文化的时光隧道。书架上,不仅有《渭源县志》等官方史料,还珍藏着当地老匠人代代相传的手艺笔记、民间艺人整理的山歌集。这种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职工书屋建设的做法,不仅丰富了书屋的内涵,更激发了职工传承文化的创造力,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示范引领与全面覆盖结合是渭源职工书屋建设的显著特点。作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,“土味书屋”不仅有3000多册丰富藏书,还会定期举办“渭河文化讲堂”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剪纸、皮影制作,老学者讲述渭源古城变迁,这样的活动常常座无虚席。在它的引领下,职工书屋建设如星火燎原般向基层延伸。在渭源工业园区的职工书屋,车间工人王玺利用午休时间,通过书屋借阅图书系统学习机械维修课程,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技术骨干;社区职工书屋则成为退休职工的“文化乐园”,书法班、朗诵社等活动精彩纷呈。目前,全县已建成全国职工书屋1家、省级职工书屋1家、市级职工书屋18家,构建起完善的职工书屋服务体系,满足了不同区域、不同行业职工的文化需求。
功能拓展与服务延伸是渭源职工书屋建设的坚实基础。清晨六点,环卫工人陈玫清扫完街道,走进街头的户外劳动者驿站。喝着热水的同时,她翻开驿站图书角的《健康养生手册》,认真学习科学饮食知识。这样的“小而精”图书角,在全县12处驿站已实现全覆盖。它们与标准职工书屋相互补充,构建起覆盖全县的阅读服务网络。外卖小哥在送餐间隙、快递员在等待取件时都会阅读文学名著等,职工书屋真正成为了职工群众身边触手可及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资源整合与共建共享是渭源职工书屋建设的持续动力。渭源县总工会积极争取各方支持,形成“工会主导、多方参与”的建设格局。当地出版社捐赠最新出版的文化典籍,学校图书馆定期轮换闲置图书,爱心企业赞助书架桌椅。多年来,县总工会为各基层职工书屋捐赠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书籍累计2万余册。在县中医院职工书屋,医护人员利用捐赠的医学专著开展病例研讨;在乡镇小学职工书屋,教师们通过共享的教育类书籍提升教学水平,“职工书屋”真正成为了广大职工群众学习的“充电宝”“加油站”。
从古籍中挖掘文化密码,在车间里点亮知识明灯,于驿站间传递书香温暖。渭源县职工书屋建设的创新实践,为职工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,也为新时代职工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。这趟满载文化的“专列”,正缓缓驶入职工群众的精神世界,点亮他们心中的“精神灯塔”。
(甘肃工人报记者 胡江 通讯员 周海玲)方道配资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